“長三角議事廳”專欄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發起。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線調研報告,呈現務實政策建議。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06-11 17:34:57
摘要: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需要區域協調發展持續向縱深推進。具體到安徽,則要從參與長三角創新鏈、價值鏈、產業鏈、生態鏈、需求鏈分工協作入手,進一步明確角色定位。圍繞更好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安徽要著力做好“揚長”“補短”“求同”三篇文章。
從“揚長”看,突出三個協同,增強高質量供給能力。充分發揮安徽在創新、生態和市場腹地等方面的特色優勢,深化合作,主動作為,在國家戰略中做出更大貢獻。
一是推動創新與產業協同。安徽原始創新活躍,源頭供給強勁,合肥是北京之外國家大科學裝置最密集的城市、全國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可以為長三角參與全球創新制高點爭奪貢獻安徽智慧。
在積極推進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搶占全球創新制高點的同時,還需要高度重視成果轉化。在高水平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圈建設中,針對服務體系不完善這一制約成果轉化的短板,要圍繞創新鏈各環節,積極引入張江實驗室、之江實驗室等來皖設立分支機構或共建共享相關平臺、深化人才交流合作。
加快產業和技術創新聯盟建設,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線上線下交易平臺和專利信息資源庫,積極加入長三角創新圈通用通兌網絡,著力增強創業孵化、知識產權保護等服務功能,支持在省級以上開發區、服務業集聚區、特色小鎮布局公共服務平臺。
二是推動生態與產業協同。安徽生態資源良好、環境保護有力,是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能源保障基地和“大糧倉”“大廚房”“大菜園”,通過協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可以為長三角豐富完善“兩山”理論做出積極探索。
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既要深化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推動從環境質量補償向綜合發展補償轉變,也要在產業標準、配套服務等方面開展探索,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質量效率,為發展生態經濟營造良好環境。
三是推動市場與產業協同。安徽既有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又有腹地廣闊、交通便利的市場優勢,以合肥為核心、500公里為半徑,輻射中東部8個省市、近5億人口、12萬億元消費市場。
要進一步突出區位優勢,貫通加密高鐵、軌道交通、高速公路、航道、機場等基礎設施網絡,特別是應著力暢通東西向上與滬蘇浙的聯系通道,提高物流運輸效率,降低綜合物流成本,進一步發揮好長三角引領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樞紐作用。
從“補短”看,推動三個對標,逐步縮小發展梯度差。搶抓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瞄準發展短板,積極對標補缺,拓展增長空間,發掘發展潛能,為長三角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協調發展做出貢獻。
一是對標補齊公共服務短板。與滬蘇浙相比,安徽公共服務存在總量和質量的雙重差距,目前安徽每千名人口醫療衛生床位數僅相當于滬蘇浙的80%-90%,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僅相當于15%-30%,服務質量的差距更大。
在一體化發展中,要放寬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社會資本和外資準入門檻,積極探索品牌輸出、合作共建等方式,引入滬蘇浙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鼓勵組建跨區域的醫療聯合體,鼓勵各類教育機構來皖建立分校、分院、分園,深化高層次醫療、教育人才交流,推動社保、醫療、就業等公共服務互認共享,讓老百姓享受更多獲得感。
二是對標補齊開放發展短板。安徽經濟外向度較低,開放平臺數量少、功能不完善,開放機制存在諸多不足,如長三角唯一沒有自貿區的省份,行政審批事項過多、手續繁雜、效率低下,難以適應國際化、法制化的要求等。
通過一體化發展,推動開放通道、開放平臺、開放體制升級,發揮好海關特殊監管區功能,爭取國家支持比照享受上海等自貿區政策,爭取自貿區布局,主動對接上??苿摪?,鼓勵上交所來合肥設立服務中心,全面融入全球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體系,實現借梯登高,步入開放最前沿。
三是對標補齊營商環境短板。近年來安徽扎實推進“放管服”、“四送一服”雙千工程等,積極創優“四最”營商環境,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滬蘇浙比較,安徽在服務意識、服務能力等方面還有不小差距。筆者調研發現,因為專業人員不足,辦理300張承兌匯票在安徽部分地區需要一周,而在浙江杭州僅需半天;外籍人員入境管理審批權限在省里,而浙江縣級即可審批。
正視當前面臨的短板,在一體化發展中近距離學習全國“模范生”,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機制、提升能力,實現發展理念、發展環境等高對接。
從“求同”看,加強多方協調,匯聚一體化發展合力。在一體化發展中,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滬蘇浙協調、市場主體參與,形成廣泛關注、合力推動的良好局面。
一是爭取國家層面更大支持。長期以來,安徽立足主體功能定位,在能源保障、生態農產品供給、人力資源等方面為長三角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常年向滬蘇浙送電1000萬千瓦時以上,80%外出務工人員去往滬蘇浙、占滬蘇浙外來人口三成左右。
建議國家在長三角率先落實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加大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支持力度,將更多重大項目、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納入國家規劃。
二是與滬蘇浙多層次聯動。加強與滬蘇浙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溝通協調,聯合編制專項規劃,協調打通省際“斷頭路”“斷頭航道”,推動公共服務標準統一。選擇若干區位交通條件優越、與滬蘇浙經濟人文聯系緊密、示范帶動效應較大的地區,諸如沿邊的滁州、宣城以及綜合實力較強的合肥等地,與滬蘇浙在創新協同、產業價值鏈分工協作、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自貿區擴圍、公共服務普惠互利等方面開展一體化發展試驗示范,為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推進一體化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三是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充分發揮市場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基本原則。
各級政府部門在進一步強化擔當作為的同時,要切實激活市場主體的一體化發展活力,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積極弘揚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通過深化產業鏈合作、開展跨區域并購等方式推動資源優化配置,鼓勵發展長三角產業發展同盟、行業協會,積極破除影響要素配置和產品交易的政策和體制障礙。(作者胡功杰系安徽省經濟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