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波: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06-08 16:18:25
摘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賦予改革開放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新時代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全面部署。在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和我國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新形勢下,《意見》對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戰略選擇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主動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的戰略選擇,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根本途徑。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表現為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成為影響各國競爭和大國興衰的主要力量,各國搶占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另一方面表現為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力量加快崛起,國際政治格局不穩定性上升,特別是美國單方面挑起經貿摩擦并試圖對我國全面戰略圍堵,成為影響我國發展的最重要外部因素。國家間競爭最根本的是制度競爭。只有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不斷增強我國的制度優勢,在應對百年變局中牢牢把握主動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對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時代的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持問題導向,通過補齊制度短板,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通過加強和改善制度供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既是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的過程,也是體制變革和創新的過程。高質量發展要有高水平的制度保障,必須在產權制度、公平競爭制度、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方面,按照更高標準推進改革,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
二、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在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創新
我國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存在產權制度不完善、公平競爭制度不健全、要素市場發育滯后等短板和弱項,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在這些關鍵性基礎性領域實現突破和創新。
第一,全面完善產權制度。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性制度,也是市場經濟有序運行的重要前提。《意見》明確,要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產權管理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健全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和細化知識產權制度規則。當前,較為緊迫的是要依法平等保護民營經濟產權,依法嚴肅查處各類侵害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激發民營企業的投資熱情。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時代,完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交易、保護制度規則尤為重要,特別是要加快建立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完善新技術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第二,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也是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配置效率的前提。《意見》提出,要完善競爭政策框架,建立健全競爭政策實施機制,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體現完善公平競爭制度的改革方向。保障公平競爭,最緊要的是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建立健全第三方審查和評估機制,強化公平競爭審查的剛性約束。
第三,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我國商品和服務市場發展迅速,但要素市場發育明顯滯后,存在要素市場化配置不充分,要素流動不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意見》提出了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的要素市場、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方式、推進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等改革任務。在土地領域,要加快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完善城鎮建設用地價格形成機制和存量土地盤活利用政策。在勞動力領域,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推動公共資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級配置向按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配置轉變,促進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在金融領域,構建與實體經濟結構和融資需求相適應、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推動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健全基準利率和市場化利率體系。在數據領域,完善數據權屬界定、開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標準,加快培育數據市場。這些改革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功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都十分重要和緊迫。
三、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持以高水平開放推動深層次市場化改革
中國的改革進程與對外開放是分不開的。擴大開放所形成的外部壓力和倒逼機制,對深化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進入新時代,中國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進入以高水平開放推動深層次市場化改革的新階段。其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制度型開放,更加注重國內規則規制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
一是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負面清單不只是一張清單,更是一個制度體系。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是國際通行的外資管理制度。我國自2013年開始在自貿試驗區試行,2017年推廣到全國,負面清單由長到短已壓縮至48項,并將繼續壓縮。下一步的重點是全面取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之外的限制,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與此同時,還要以國際規則倒逼國內改革,推行國內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按照“非禁即入”原則和“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促進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以外的領域,公開公平公正地參與競爭。這也是以開放促改革、建設更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途徑。
二是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按照2019年10月份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我國營商環境排名比上年上升15位至第31位,這是一個歷史性進步。但是,我國營商環境仍有很大提升空間。下一步,要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提高企業開辦、產權登記、經營許可等效率,進一步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實施好《外商投資法》及配套法規,更好保護外資合法權益;尊重非歧視性國際慣例,公平對待各類市場主體,使營商環境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
三是加快制度型開放高地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設立自貿試驗區,聚焦商事制度、貿易監管制度、金融開放創新制度、事中事后監管體系等,建立同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并積極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研究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框架。下一步,將賦予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更大的改革創新自主權,以制度型開放為核心,建設高水平開放新平臺,為深化改革探索經驗、提供示范。
四是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建設是對現有國際經貿規則的補充與創新,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實現互利共贏。下一步,在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的同時,還要加強市場、規則、標準等方面的軟聯通,強化合作機制建設。
五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變革。堅決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世貿組織改革,推動構建更高水平的國際經貿規則。繼續推進區域全面經貿伙伴關系協定、中日韓自貿區和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建設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積極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和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增強議題創設能力和引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