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薇: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環境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10-21 09:34:50
摘要:
當前,如何利用科技創新的力量使我國由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成為時代考題。發力科技創新,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平臺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增強企業創新創造活力,都離不開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原部長呂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環境,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深化科研機構改革。同時,還須營造良好的企業和人才環境,推動科技創新發展。
加強頂層設計 深化科研機構改革
“創新的各個階段需要各類研發平臺為其提供服務。”呂薇說,新形勢下,應有效發揮市場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進一步完善科研和創新體系建設,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各類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優化科技力量布局。
隨著我國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高度重視和不斷推進,近些年來,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在我國蓬勃興起,并且已經成為地方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截至去年8月,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范圍內的新型研發機構累計達到上千家。
雖然科研機構大幅增加,科研能力也有明顯提升,但基礎研究薄弱、原始創新少、科技成果轉化難一直是我們的短板問題。要破解這些難題,呂薇認為,要加強頂層設計,通過進一步深化科研機構改革,有效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
進行科研機構分類改革的重點是使其運行機制與功能相匹配。因此,要在創新鏈條上的各個環節,構建定位明晰、運行機制配套的研發平臺。要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平臺建設,如國家實驗室、研究型大學等基礎科學研究基地;構建政府引導、產學研協同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如各類產業技術創新中心;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發揮專業隊伍的作用,如各類技術轉移中心和孵化器等;以及面向企業的區域和行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等。各種新型科研機構要符合其功能定位,以市場化為導向,在機制上要靈活創新,在治理模式上去行政化,并在政產學研上高度協作。
企業和人才形成合力 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
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還需要從創新型企業和人才層面綜合施策,形成合力。
就企業層面而言,呂薇表示,創造有利于創新的生態環境,要讓創新型企業在市場上獲利。具體而言,要進一步完善企業創新政策,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增強企業投入創新的能力和動力。
一是從定向補助政策向普惠政策轉變,切實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新增設備和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政策,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等。二是加強鼓勵創新的需求側政策,為企業創新打開市場通道。三是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提供創新鏈條各個環節所需資金。健全適應創新各個階段需要的資金供給渠道,政府以支持基礎研究為主,同時調動企業和社會積極性,加強基礎研究投入;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則實行政府與企業相結合,產學研結合。技術開發可以更多地交給企業。企業通過完善的風險投資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進而通過科創板走向資本市場,實現科技、資本、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
人才是重要的創新要素。雖然我國科技人員的數量居全球第一,工程技術類的大學生數量多,但人才結構有待優化。如,缺乏科技領軍人才、高端技能人才不足、企業家反映難以找到合適的技術和管理人才。
對此,呂薇表示,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環境,應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一方面要改進人才培養機制,解決“錢學森之問”: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另一方面,要營造讓人才發揮作用的環境。不僅要培養和引進人才,還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和用人機制,用好人才。同時,還要優化人才結構。創新需要多層次人才,不僅需要科學家、科研人員,還需要企業家、高端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要采取不同的評價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科學家、技術研發人員、技能人才、創新型企業家等各類人才的創新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