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技術早班車 | 聽,來自技術前沿的聲音--眾智網「安徽三祥」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07-28 10:49:09
摘要:
2020/7/27 Monday
任何研究工作都應有所創新。創新的基礎,一是新概念的指導,二是新方法的突破。——王鴻禎
人造“絲瓜絡”殺菌材料,1分鐘殺滅99.9999%的大腸桿菌
受到絲瓜絡結構的啟發,東華大學丁彬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二氧化硅納米纖維氣凝膠(SNA)仿生骨架結構,將殺菌劑通過化學鍵合的方式結合到骨架結構中,制備出一種具有超彈性、高通量、反復使用的殺菌材料。
軟固體電解質材料可有效抑制鋰電池陽極上的枝晶生長
外媒報道稱,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已經研制出了一種新型電解質,有望極大地提升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通過將鋰電池陽極中的石墨材料換成純鋰金屬,其有望在能量密度和充電速度上實現新的突破。
寧波材料所等開發出新型超寬帶透明電磁防護材料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柔性光電材料研究團隊在前期超薄金屬研究基礎上,通過材料優化與結構設計創新,同時引入光學減反和法布里-珀羅干涉兩種機制,在可見光波段獲得與襯底材料相接近的約為90%的峰值透過率,在10-40GHz的超寬頻域范圍內達到60dB左右的電磁屏蔽效能。
首次揭示高熵合金超低溫變形機制次序!
香港城市大學王循理、北京科技大學呂昭平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應用中子衍射法測定了在15K條件下CrMnFeCoNiHEA大應變(約60%)后位錯密度高達約1016m-2,強度達到約2.5GPa。位錯密度的增加證實了變形途徑,包括一系列不同變形機制的激活。
原位構建富含LiF的穩定全固態電池界面及其原子級觀測
近日,浙江工業大學陶新永教授、劉育京博士等人采用Li2S添加劑來修飾Li/PEO界面,以獲得穩定的全固態鋰金屬電池(LMBs)。
電化學活化納米銀催化劑提高二氧化碳電催化選擇性
近日,伯爾尼大學Peter Broekmann團隊報道了利用電化學還原二氧化碳過程去除多元醇合成的銀納米線表面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并實現了一氧化碳的法拉第效率接近100%。
發光效率超過95%的手性銀團簇
近日,臧教授團隊利用設計的共軛手性有機配體,調節銀簇的電子結構,實現了首例銀團簇的熱活化延遲發光(TADF),有效地提升了材料的發光強度,并利用黃色發光的銀簇成功組裝了白光LED。
仿松針多級非對稱結構超疏水表面多尺度液滴定向輸運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馮詩樂副教授,受松針表面多級非對稱結構啟發,使用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PμSL 3D打印技術,制備了仿松針多級非對稱結構表面,實現了快速、長程的液滴自發定向輸運。
郭增才組繪制皮層-丘腦功能性連接圖譜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郭增才課題組在Neuron雜志上研究論文,構建了研究腦區間功能性連接的高通量方法,繪制了清醒小鼠頂部皮層區域到丘腦的功能性連接圖譜,發現了各皮層腦區對丘腦不同區域的因果性影響,確立了皮層-丘腦-皮層通路在大腦信息處理中的重要作用。
高波/楊英姿/崔樹森合作揭示家族性腕管綜合征的發病機制
近日,吉林大學附屬中日聯誼醫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哈佛大學牙醫學院以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人類基因組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學術文章。該研究通過對兩個腕管綜合征大家系的遺傳分析確定了編碼細胞外基質蛋白COMP (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的基因突變是導致該家族性腕管綜合征的原因。
高寧研究組報道人源核糖體大亞基前體復合物結構
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在線發表研究論文,報道了人源核糖體大亞基組裝前體在出核前后時期的4個中間態復合物結構。
蘭州化物所藥物分子定位遞送多模式成像示蹤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師彥平團隊近期利用熒光成像和質譜成像相結合的多模式成像分析技術,成功實現了實時精準示蹤定向結直腸的新型前藥定位遞送、釋放、分布與代謝的全過程。
科學家開發智能攪拌棒 將實時數據報告傳送給用戶
據外媒報道,毋庸置疑,當化學家在實驗室中攪拌溶液時,他們需要檢查溶液的特性如何變化。一種新型的 "智能攪拌器 "就是考慮到這一點而設計的,因為它可以自動檢測和報告轉化情況。該設備由英國華威大學的科學家開發,是一種先進的磁性攪拌棒。
蘇州醫工所提出用于持鏡機器人的無標記手術器械視覺追蹤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高欣團隊提出一種融合區域分割思想與目標搜索策略的輕量型目標提取神經網絡架構,構建一種全自動無標記手術器械視覺追蹤方法。
大連化物所研制出電化學-液體核磁共振聯用裝置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術平臺核磁技術研究組自主研制一套電化學-液體核磁共振聯用裝置,實現二氧化碳電還原、乙醇和葡萄糖電氧化的核磁共振原位表征,現向所內外開放檢測服務。
用于可彎曲交互界面的柔性應變傳感陣列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郭小軍教授和陳蘇杰在這項工作中,通過將炭黑(CB)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和Ecoflex(CB-PDMS/Ecofle)混合,開發出了一種可拉伸的導電互連材料,用于制造應變傳感器陣列。